中国是茶叶大国,茶的历史上可追溯至炎黄时期,下至现在茶的英文tea,便是源自于的闽南话里茶的发音tey。
随着春天到来,各地的茶芽纷纷冒尖,引发一场“春茶热”。
一杯滋味鲜爽的春茶,代表着春天正式开始。
不过绿茶虽鲜,相对于茶的几千年历史,可以算是后来产物了,而这正源于制茶工艺的改变。
那么,为了这一口青绿鲜爽的春茶,中国人在茶的几千年历史里,究竟经历了什么?
| 吃茶羹
即使是现在,亦有人将喝茶叫作“吃茶”。这源于茶最早被发现当做药用有关,以茶为药,做成羹状,当然得吃。
德昂地区保留的吃茶习惯:利用陶罐腌制酸茶
在秦汉时期,茶虽然被发挥了其他用途,但依然将其与各种蔬菜煮在一起食用。
并且当时并没有什么工艺讲究,直接采用晒干的茶树叶子。
这也导致了茶有一个缺点:青草味很重。
不仅仅是现代人,古人亦觉得青草味难以忍受。
煮茶叶蛋的部分用料
所以在吃茶时,需要在加入一些生姜、大葱和食盐等,有些时候还会加入花椒和橘子皮来掩盖这种青草味,有点类似现代煮茶叶蛋。
虽然现在看起来很不可思议,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,这种味道当做菜还是非常不错的。
并且,如此“吃茶”一直吃到陆羽长大。
| 煮茶汤
大概是某个风情日和的下午,陆羽在吃了当时的茶后,大为不满,怒而起笔写出后来的茶界圣典《茶经》。
不过即便对花椒橘子皮大发牢骚,经过陆羽老先生改良的茶汤,依然是加了姜与盐用来调味的。
而陆羽老先生能感悟出“泡茶真谛”,其实也源于当时制茶技术的改善。
唐时,人们已经发现茶叶的青味可以通过蒸来去除。
故当时的制茶工艺是将茶叶在蒸笼上蒸过后,再挤出里面的汁水,最后把茶叶放入模具里压成饼状(类似现在的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饼)。
要喝这样的茶,得先用工具撬下些许,加入姜盐放入火上炙烤后,擂成细末再煮成茶汤。
由于泡茶工艺渐渐精细标准化,古人开始将这一步骤演化成艺术,比如宋朝的点茶。
| 点茶艺
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术的高峰时期。
此时饮茶口味渐淡,人们逐渐体会到茶之本味,但只是部分人。
宋代茶饼模型
据说曾有人送了苏东坡一饼“费万钱”的好茶,结果被家人用生姜煮了起来。
东坡居士只好感叹“老妻稚子不知爱,一半已入姜盐煎”。
处于对艺术的追求,宋人在唐人的基础上,将“茶艺”发挥的巅峰至极。
点茶的流行令当时的茶人追捧能体现茶膏汤色的建盏
当时的点茶是利用“茶筅”搅动茶膏后茶汤表面浮起的茶沫,“点出”不同画面的图案,如水墨画一般,可谓风雅。
现在的茶白戏便是继承了宋时的点茶。
| 点茶艺
宋朝之后,除了崖山巨变,饮茶方式也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明代中叶时期,当时的制茶师傅发现了一个更好的保存茶叶香气的方式,那便是炒茶,冲饮式也由此诞生。
明代紫砂壶
对于之前的蒸茶工艺(非蒸青),虽然能去除茶的青草味,但无疑,也同样去除了茶叶的鲜甜。
而新鲜的茶叶采回之后用铁锅来炒干,通过茶青干燥,茶叶不仅维持了缘由的风味,更因为炒制过程中,产生了一些额外的香味。
至此,中国人终于从茶叶里品尝到春天的滋味。
随着技术完善和制茶过程中产生的一些“误会”,红茶、白茶、黄茶等其他茶类在绿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。
比如采下来的茶叶不立刻进行揉搓,而是等待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产生作用,将茶多酚变成茶黄素和茶红素再进行加热炒干,如此就得到红茶。
若发酵程度不够,乌龙茶这种半发酵茶便有了。
所以虽然六大茶类各有所好,但各路茶人不约而同,总要在春天时候囤上一点绿茶用来尝鲜。
毕竟,这杯中的鲜爽滋味可是跨越了几千年的春天啊!